11月7日人心的黑暗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
《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 是 William Golding 於1954年的作品。《蒼蠅王》一詞出自聖經,由「別西卜」 (Beelzebub, 參考太12:24-27;可3:22-26) 意譯而來,意思是「昆蟲之王」。作者選用這個令人不安的詞彙,來表達「人類筋脈中的狂暴性與污穢物。」
表面上《蒼蠅王》是描寫一群由6至12歲的英國男童,在核子戰爭的威脅下、逃亡時飛機遭到襲擊、墜於荒島的故事。孩子們孤立無援,逼於開始獨立生活。開始時一切都順利,大家抖擻精神,選出首領,還以海螺作為精神象徵;又自發分配工作,建茅草屋、用椰子殼收集雨水作為飲用水、又燃燒木材生煙求救,過著類似《魯賓孫漂流記》一樣「平靜」的荒島生活。
可惜平靜的生活不久便變調了:有些小孩謠傳島上有猛獸,大家變得惶恐且生騷動;有些小孩厭倦了每天吃果實、等候救援的日子,開始想到肉類的美味,於是當起獵人,獵捕山豬。原本融洽的群體悄悄產生變化,終於分裂為兩派,首領也由一個變成了兩個,各自在不同山頭過活。
就是這樣,兩派的衝突愈來愈大,出現了肢體上的磨擦;未幾海螺被摔碎、一個名叫小豬的小孩被蓄意謀殺,一切都像山洪爆發般不可遏止。
全書充滿複雜的象徵手法,在虛構的時空場景,上演著一齣人性墮落的實驗劇。作者自己說這是個寓言,陳述人類那種為了滿足私慾與個人利益的原始人性,將一連串狩獵場面、鋪陳至一個人類心靈黑暗的旅程。
作者基本上主張性本惡,但也巧妙地設置了人性美善的一面,就是靈性。他以其中一個主角 Simon 為靈性的代表,他天性害羞,品性純良,喜歡獨處,常退到森林的矮樹間默想,卻最後被殺掉作為祭物獻給神靈。
全書只得一次提及祈禱,其中一幕是有人焚燒森林,要把為首領的 Ralph 給燻出來。整座島嶼在燃燒,火舌直撲 Ralph:「他滾下溫熱的沙灘,兩手抱住頭臚以免受傷,一面祈求上天的憐憫」,原文只說 “trying to cry for mercy”,沒有明言祈求的對象,卻突出人類面對危難祈求上天保護那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全書的結局,就是救援人員發現跪在地上的 Ralph、失聲痛哭:「他為天真的失喪而哭、為人類心靈的黑暗而哭、以及為一個真誠聰明、名叫小豬的朋友從空岩墜落而哭。」
人類的善與惡,根本就是整本聖經的題材;而聖經也清楚明示,通向善的路只有一條,是嗎?
默想:《蒼蠅王》讓你想起什麼?其中一句對白是「也許怪獸就是我們自己」,有什麼回應?
祈禱:主啊,察看我隱藏的罪性,讓我行在聖靈的光中。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