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荒原不再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賽43:19)
提起上世紀美國詩劇作家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我們可能比較熟悉《荒原》這作品(The Wasteland) 。在《荒原》中,艾略特要呈現的,就是世界的混亂和乾渴:沒有上帝、沒有群體、沒有傳統。艾略特不單在詩裡描寫了這樣的世界,他本人更是活在其中。恰好與尼采那「上帝已死」的口號,互相輝映。
艾略特在這乾涸的地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活著;他的婚姻,是膠著的屈辱與罪疚的狀態,被家族孤立,感情長期得不到滋養,活得很苦。
後來他信主了,該是新生的開始,可是在當時的文化圈子裡,他的基督徒身份成為了醜聞。然而,他以這種落寞和掙扎寫出了經典,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信、望和愛,甚至比他未信主之前所表達的憤世嫉俗更透徹。
艾略特寫《荒原》時,宣告上帝已死;荒原上沒有罪,也沒有生命,世界空虛荒涼。信主後他寫了《聖灰日》(Ash Wednesday),後來更寫成當代最偉大的基督教長詩《組詩四首》(Four Quartets),字裡行間,鋪陳了他對過往破碎生活的檢視,透過詩體和禱告,編織成精彩絕倫的偉大作品,釋放出他因經歷神的救贖而獲得的無比力量和勇氣。
《聖灰日》的信息,就是耶穌基督的受死和復活。艾略特終於明白了,世人心中的空虛和荒蕪,唯有基督的復活才是出路。
艾略特也醒覺了,這世界不再是荒原,而是個玫瑰園。玫瑰代替了荒原,正是今日社會最需要的信息。日下的世界,戰火連天、貧富懸殊、人心邪惡,在告訴我們這世界就是徹頭徹尾的荒原;然而,荒原也就是玫瑰園:「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賽35:1) ;「我必在曠野開道路,沙漠開江河」(43:19) ,與以賽亞先知所經歷的,同出一轍。
默想:我所體會的荒原是怎樣的,我也有玫瑰園的經歷嗎?
祈禱:大能的主啊,祢是人間荒原中的唯一盼望。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