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0月16日默誦不倦

「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詩119:11)

“I have banked your promises in the vault of my heart so I won’t sin myself bankrupt.” (Psalm 119:11, The Message)

聖經與一般文學作品不同的地方,是它的體裁並不統一,其中有敘述、比喻、詩歌、禱詞等。然而,聖經的作者的經歷是一致的,就是他們都遇見過神、碰觸過神的衣角。

我們該如何進入這古老的內容?兩千五百年前的希臘人非常注重的是,如果一個年輕人想要成功,必須背熟所有荷馬的史詩作品,從《依里亞德》 (The Illiad)、到《奧狄賽》 (The Odyssey)、甚至《品達賦》(Oden von Pindar)等。要記著,古代社會並不是每人都有書寫的物料,因此當時文化的傳承都依賴記憶和背誦。難怪《詩篇》的詩人說:「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2) ,這裡原文有反覆嘴嚼的意思,與來回背誦相似,也是聆聽及複誦聖經的操練。

對於現代人來說,背誦古典作品被看為落伍。上世紀80年代,當我還在教學時,教育局亦已取諦了背誦,學生固然高興,到長大後,才發現損失太多了。年輕人記憶力特別旺盛強的時候,卻斷送了學習的時機,豈不可惜。

不過現在起步也不遲,專家說記性是可以鍛煉的,從背一首短詩開始,養成規律的習慣,就像古代聖徒本革爾 (Albrecht Bengel, 1687-1752) 所說的,我們背誦聖經的方式是:「每天都背。」

事實上,聖經是背誦的好材料,特別詩歌和書信,而且字裡行間,還為我們提供了停頓的空間 (例如《詩篇》中的細拉),讓我們與之對話、或停下來默想。久而久之,我們背誦過的,原來是我們生活中可經驗的,印象和體會必更深刻了。

馬丁路德曾就著默誦不倦這樣詮釋:「在傍晚時,必須將聖經上的一句話記於腦海中、並帶上床,像一隻反芻的動物一樣,一再嘴嚼它,這可讓你進入溫柔的夢鄉。這句話不用很長,短短就可以,但須好好徹底思索過並理解它。當你翌日早晨起來時,你會發現寶貴的收穫。」

默想:我背誦過些什麼;我享受背誦與否;我想將聖經反覆背誦,成為我生命的養份嗎?

祈禱:主啊,感謝祢賜我記憶力,幫助我好好善用它。阿們。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