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罪與罰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
十九世紀中葉,在貧富不均、政局動盪的俄國城市中,發生了一宗謀殺案。一名滿懷理想的法律系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正在極度貧困的生活中不斷掙扎。有一天當他拿東西到當鋪典當時,遭到當鋪的那老太婆對他百般刁難,心中充滿恨意。忽然腦海閃過了一個念頭,為了解決當前經濟的困境,他決定殺掉她,況且這老太婆只像虱子,毫無生存價值。
到他清醒過來時,心情極度混亂和懼怕,不斷為自己的行為找出合理的解釋,認為自己只不過是為了大眾的利益去剷除一隻吸人血的虱子;可是每當夜闌人靜時,良心受到強烈的控告,痛苦萬分。
一個偶然的機會,拉斯柯尼科夫認識了蘇妮雅。蘇妮雅是個善良的女孩,為了生計,甘願淪為妓女。他們第一次談話,便說到上帝,蘇妮雅對上帝的信心和敬畏,讓拉斯柯尼科夫大惑不解:
拉斯柯尼科問蘇妮雅:「你為何不罵我,卻擁抱我呢?」
蘇妮雅溫柔的回答說:「因為世界上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
拉斯柯尼科被擊中要害,熱淚盈眶,無言以對。他要求蘇妮雅給他讀一段聖經,蘇妮雅便讀了拉撒路復活的事蹟。就在讀經的這一刻,幽暗的燭光照著兇手與妓女,蘇妮雅以其弱者之愛,不自覺地引領拉斯柯尼科走向救贖之路。
拉斯柯尼科問:「你不會離我而去嗎?」
蘇妮雅回答:「不,你在受苦。」
最後,拉斯柯尼科向蘇妮雅要十字架。蘇妮雅給了他,說:「我們一同受苦,也一同掛十字架吧!」
拉斯柯尼科夫將蘇妮雅送他的《新約全書》再次拿出來,腦海中閃過了一個念頭:「難道她的信仰不能成為我的信仰嗎?」
作者杜斯托也夫斯基所要表達的,就是「基督主動選擇悲憫苦難、選擇與世人一起受苦」的十架精神,在軟弱之處顯其剛強。
默想:罪和罰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這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示;有什麼想向耶穌表達。
祈禱:與世人一同受苦的主耶穌,幫助我更深明白祢的憐憫與饒恕。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