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生命的糧
「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5)
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了很多神蹟,醫病以外,又用五餅二魚餵飽群眾,男人約有五千,還有婦女和孩童,大家都吃飽了,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竟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自此以後,總有大批群眾跟隨著耶穌。耶穌最清楚他們的心態,他們不是為神蹟感動,而是因為吃餅得飽。因此立即矯正他們的態度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約6:27)他們顯然追錯用神,觀念只停留在摩西時代的嗎哪,完全沒有領略耶穌所指「真糧」的意義(6:32) 。
他們仍然視而不見,錯過了站在他們面前的便是「真糧」,卻繼續求耶穌將這糧賜給他們。
另一方面,群眾也很有邏輯地分析:要工作才得工價;既然要得耶穌口中那存到永生的糧,當然要問清楚「當行什麼,才算做神的工」(6:29)。
人心的遲鈍,和心眼的失明,並沒有使耶穌丟棄他們不顧,耶穌繼續耐心地解說:「我就是生命的糧……」祂多麼希望打開群眾的的心眼,讓他們看見「永生的食物」,不是屬物質的,也就不是靠勞力工所能換取的;那是主耶穌自己,要得到它只有一條路,就是相信祂。這是全然不同的觀念、截然迥異的道路。
這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中第一次的自我宣示:「我是」,是神聖的宣告,就像耶和華在何烈山上向摩西的宣告:「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出3:14)。生命的糧,就是神自己,祂把自己賜給世人。
以色列人怎麼還不明白?他們的列祖在埃及作苦工,僅僅填滿肚腹;出了埃及往迦南的路上,神賜下嗎哪,維持了他們的生命,一代的人卻仍死在曠野。到了耶穌時代,耶穌親口告訴他們祂是勝過嗎哪的「生命的糧」,他們仍無法超越物質的思維,仍在尋尋覓覓。
經文結束時,是群眾繼續爭論、不解,這又會是我們的寫照?
默想:我如何理解「生命的糧」;我真的吃過這糧嗎?
祈禱:賜我生命的糧的主啊,我願更渴慕祢的糧、祢的水。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