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 祈禱的聲音
「你們要恆切禱告,在此儆醒感恩」。(西4:2)
祈禱不難,它是世上最自然的行為;禱告不是藝術或學問,而是本能。當我們的生活面臨困厄、精神繃緊、或遇到無法抵抗的試探、思慮煩擾,乃至心靈受到傷害時,我們自然會祈禱。
祈禱的起點,是聆聽神的「聲音」,默想祂藉著聖經的話語,領受祂對我們生命的旨意。祂的旨意也會通過祂所創造的大自然向我們顯明,甚或藉著我們身邊周遭的事和人,訴說他永恆不變的慈愛和奧秘。只有當我們安靜自己的心,打開心靈的眼睛和耳朵,我們才不會錯過他的「聲音」。
祈禱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神面前無語、專注安靜等候神、聆聽他的話。我們在祈禱時常犯的錯誤之一,可能就是說的太多而聽的太少。我們務必先安靜下來聆聽神的聲音,我們才能適切地回應祂的言語。可惜,現代社會步伐急促,嘈音充斥,我們害怕獨處,也對寂靜的時刻感到不安,難怪禱告變成那麼困難了。
我們或者會問:既然神是無所不知,在我們還未開口祈禱時,已經知道我們的心意;聖經也明說我們叩門、祂便開門,那麼我們幹嗎還要禱告?
原來,祈禱並不是人單方面向神長篇大論的祈求,它更是一種雙向的溝通。禱告的意義在於關係:我們與神、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祈禱時,我們與那些與我們有同樣信仰、心志、和經歷痛苦的人聯繫起來;透過祈禱,我們在主裡以盼望和淚水築起堅固的圍牆、一同經歷人世間的喜樂和痛苦。只要地球仍然轉動、只要我們仍然存活,祈禱就像乘著風中的翅膀,穿梭在我們的呼吸和對彼此的惦念之間。
默想:祈禱對我來說真是自然的行為?留意一下祈禱時是自己說得多、聽得少?
祈禱:主啊,幫助我離開那個只想向祢那裡求些什麼的階段,進入與祢漸趨親密的地步。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