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6月15日 靈修新手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詩42:1)

相傳南海群島中的一位部落酋長,準備了一頓超級豪華晚宴,款待一位從遠方來的貴賓。在一道又一道的山珍海錯、一曲接一曲的載歌載舞之後,按著島上的慣例,壓軸是主人家對貴賓的讚譽。可是酋長仍留在寶座上,沒有出來演講的姿勢;未幾,一名事先安排好的專業演說者進來,對貴賓大大歌功頌德一番。

這時作客的嘉賓,也想站起來、說些什麼來回敬酋長,不過,酋長輕輕地拉了客人的後衣一下,說:「不用啊,我已幫助你安排了致謝專家代表你發言了。我們這兒是不流行讓『非專家』公開演說的。演說這門工夫,就交由專家去辦好了。」

有趣嗎?

其實,我們教會、神學院等何嘗不是漸趨專家化?教會各部門,漸漸時興聘請專職人員負責;教會好像愈來愈像大公司、或企業,教牧同工愈來愈像經理、甚或 CEO,處理行政、管理等過於宣講、祈禱和探訪會友。

至於信徒的屬靈成長,也同樣趨向專業化;培靈會,要找神學專家;信徒品格培育,要找倫理學專家;夫婦團契,要找婚姻輔導專家;甚至靈修生活,都要採用西方「明星級」專家的中譯本 ……

我們好像捉錯了用神,把個人與神的關係寄託於專家,忘記了我們只須親身來到主面前,聆聽祂、讚美祂、單單以祂為滿足,而不一定要倚賴專家所提供的材料,因為極其量它只是二手的資料,未必是我內心的感受和理解。假如我們長時間習慣了這種倚賴心,滿足於二手資料的話,我們對神的話語和心意,只會變得模糊,甚至窒礙我們的靈命的成長。

說到底,我們的屬靈生活如何,並不在乎我們做了什麼大事、說了些什麼偉論、讀了多少本有關神的巨著 (knowing about God),而是我們對神自己經歷或渴慕有多少 (knowing God)、心靈被感動有多少、回應神有多少。

所以,正如古代拉比的教導:我們與神的關係,寧願像個生拙的新手,覺得自己什麼事都不懂,保持那份單純和饑渴,這相信是最能討神的喜悅了。

默想:我也是對專家、或是對「明星」講員趨之若騖嗎?我會以閱讀別人的靈修心得為滿足嗎?想想神會喜悅我怎樣親近祂。

祈禱:主啊,請祢在我心中栽種渴慕親身靠近祢的種子,以認識祢為至寶。阿們。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