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 獨處

「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他還是獨自一人在那裡。」(太14:23)
我們的性格,多少決定我們喜安靜獨處與否。在我成長的過程裡,無論功課或工作多忙,我總會為自己騰出一些單獨的時段,看看書、寫寫東西、聽聽音樂、想想將來…… 很寫意,很自在。
長大了,有了孩子,常鼓勵他們培養與自己相處的空間,或者是家庭氣氛關係吧,他們也不時樂得享受只屬他們的天空。人生的路是漫長的,生命裡頭是縱橫交錯的,不管身旁有多少家人和朋友,你得要留意生命中總有一條貫串在心靈深處的「孤獨」的線,牽引我們去關注自己這個人和我的需要。
然而我們都怕獨處,因為自己與自己相處時,往日的遺憾、悔疚、傷痛、破碎、憎恨等,總會湧現出來,我們變得脆弱、無助。所以與其事情已過去了,便讓它過去,或殘留在心靈最深層的角落,至少我仍可若無其事地活下去。還有,我們怕在獨處中與神相遇;在祂面前,我們的本相畢露,避無可避。
其實,歷代以來,在基督教歷史、人文科學、哲學、文學等範疇,獨處都是個廣泛討論的課題,共通的發現是獨處並不是寂寞、隔絕、或疏離,相反它是開放、自在、溫暖的,關鍵在於獨處者的態度是否正確。
上世紀的神學家、作家梅頓 (Thomas Merton, 1915-1968) 曾扼要地闡釋獨處:「真正的獨處,不是外在於你的東西,不是沒有人或聲音的騷擾;它是啟示自你心靈深處的一個幽谷。」獨處並不是追求外在環境的寧靜,而是我們願意刻意離開日常熟悉的群居、或忙碌心態,減少對人對事的即時或習慣性回應或反應,從而接觸一個最從容和真實的自己,聆聽埋藏心靈深處最原始的聲音,並讓神按著我們的處境對我們說話。
因此,外在的平靜可以帶來內心的專注,即使周遭嘈雜,你亦可以置若罔聞。這種專注能讓你思想更為清晰和深刻,對一些往事能夠較易放手,進而經歷生命的恢復和完整,無怪乎獨處被描寫為一個內在死去又活過來的過程 (a process of inner dying and living);由這過程走出來的人,肯定是更成熟的人,既能與自己相處,便自然地能與人相處,並更關懷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不如這個周末,騰出個時間,到郊外或公園,與自己約會去,看看有什麼發現。
默想:我對於獨處有什麼想法,有什麼原因我不願意獨處。
祈禱:主耶穌,感謝祢為我們立了榜樣,求祢激勵我多在內室與你和與己相遇。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