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 伯大尼

「……天色已晚,就和十二個門徒出城,往伯大尼去。」(可11:11)
伯大尼位於橄欖山以東、約但西以西的一個小村莊,四圍佈滿生趣盎然的橄欖樹,離耶路撒冷只得六里,因此成為前往耶路撒冷城旅客歇宿的中途站。
耶穌多次來往耶路撒冷,但從沒有一次在那裡過夜,總是白天到耶路撒冷,醫病趕鬼、教訓群眾,一到晚上,祂就出城,經過橄欖山來到伯大尼住宿;事實上,耶穌在世的最後一個禮拜,每晚都是在伯大尼度過的。
為什麼?耶穌工作了整天,乾脆留在耶路撒冷過夜是最省時方便的,有需要來來回回嗎?
讓我們想想耶路撒冷城的人究竟是怎樣的人,他們都是只喜歡看神跡,卻不願意接受耶穌的教訓,也不信祂是神的兒子;他們口是喊著彌賽亞,心卻不信服祂。耶穌最知道人心,所以主「不將自己交給他們」 (約2:23-24) 。
而城外的伯大尼,就住了一些很不起眼、但卻是吸引著耶穌回去的小人物。其中有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一家、另外是一位名聲狼藉的馬利亞、長大麻瘋的西門等;而就在長大麻瘋的西門家裡,上演了一則動人的故事,讓耶穌的心得著滿足。
那就是伯大尼的馬利亞的奉獻,她把玉瓶打破,將極貴的香膏澆在耶穌的頭上。馬利亞的膏抹,正彰顯了耶穌彌賽亞的身份(彌賽亞的原義就是「受膏者」) 。經文說這香膏甚為昂貴,約等於一個工人一年的工資,而且香膏流出來之後,就不能再作其他用途了,難怪門徒紛紛批評她。
然而對馬利亞來說,「愛」,是無法用價值來衡量的,因為愛是無價的。在馬利亞之前,從未有任何人像她那樣模著耶穌的心,她或者不完全明白十字架的真義,但她能體會耶穌將要面對的苦難和死亡的陰影。馬利亞是個有心人,周圍的人只看見自己的需要,唯有馬利亞看得見耶穌此刻的需要。
幾天後,耶穌被釘十架了,門徒四散,當耶穌孤單地被懸於天地之間、鮮血一滴一滴流下時,只有香膏的馨香縈繞著祂。
默想:「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太26:13)
祈禱:主啊,我愛你嗎?我明白祢的心腸嗎?幫助我愛祢更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