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月9日 讚歎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羅11:36」」

英國本篤修士格里菲思 (Bede Griffiths, 1906-1993)曾有一段時間留在印度,努力促進宗教之間的和諧和互諒,並成為基督教歷史上一位偉人和智者,後被奉為使徒。有一次,他談到少年時在太陽下山時候趕路的情形,當時他以一種跟平時完全不一樣的方式,聽到鳥兒的叫鳴聲,看到一顆山楂樹,還有下沉的落日和黃昏的暮靄,使他的內心充滿了對上帝臨在的敬畏之情。

這裡所指的是一種攫住你、撼動你、且是面對真正偉大事物才會發出的那種讚歎。這樣的一種讚歎,就是真實貼地的經驗,觸及我們感情的世界,並引領我們到達自在、喜悅與憐憫的境界。

聖法蘭西斯曾溫柔地向一根草桿鞠躬,深受感動,因為對他來說,那是上帝以獨特的方式向他呈現的一幅圖像。

其實我們都見過這樣的圖像。我的第一個女孫出生大概一小時,我把她抱在懷裡,看著她的小臉、小手;小眼睛靈活的轉動、小嘴微微張開像要跟我打招呼的模樣…… 我幾乎跪在地上,隆而重之擁著上帝精心的傑作,剎那間,時光彷彿停頓下來,我的心靈被攫住了、撼動了,眼淚潸潸而下,久久不能自己。

或者你會想起某次遊歷黃山、大峽谷、大瀑布等無與匹敵的名山大川;又或陶醉於音樂、電影、名畫,到達忘我忘形的地步。那刻,上帝創造的偉大,上帝豐盛的臨在,簇擁著我們進到永恆的榮耀裡;心靈的撼動,大底盡在微聲而激動的讚歎裡吧。

我們的心真的會被撼動嗎?我們的心真的會讚歎嗎?事實上,我的基督徒朋友裡面,心被撼動,開口讚歎的為數不多,善於描寫感受的更少。

曾經讀過黎海華女士這段文字:「【基督徒】只重腦袋與腦袋的交流、原則和思想的傳遞,我們忘了如何感受、如何嗅、如何觸摸、如何笑、如何哭、如何痛、如何舞、如何歌、如何掙扎、如何愛、如何反省……」

讚歎始於感動,感動來自發現神在萬物中的足跡;每張面孔、每次邂逅、每片樹葉、每隻螞蟻、每塊閃亮的石頭,讓我們都細心閱讀,好領會神臨在的震懾。

默想:安靜默想「在萬事萬物中看見神」,我的生命會有怎麼樣的改變。

祈禱:創造天地的主,幫助我將我眼所見的都攝在心頭,因為祢就在那裡。阿們。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