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月7日 等待的主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4) 。

日正中天。敘加村外路邊的井旁,坐著一名旅人,滿了塵土,面容困乏,雙眼卻充滿期待。

那古井,據旁說是雅各挖的,該有千年了;深約一百尺,井水從未乾過。

坐在這古井歇息的,原來是耶穌,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不久前,耶穌豈不曾著群眾留在山上,將一名小孩的五餅二魚,分給超過五千人吃飽嗎,今趟又何須差派門徒進城買食物,獨留下祂一人,莫非是出於祂特別的心意?

況且經文記載說:「他離了猶太,又往加利利去。必須經過撒馬利亞」(約4:3-4) ,真的必須嗎?當代人不是正好相反,寧可繞路而行,也不會取那直接的路麼。

總之,耶穌就在那裡等。終於要等的人出現了,是個普通不過的撒馬利亞婦人,但卻做了些極不普通的事,就是選擇正午時份去打水,原因是她是個撒馬利亞女人,與猶太素不往來,加上生活不檢點,成了雙重的邊緣人。

然而耶穌,作為猶太拉比,卻打破傳統,與一個異族婦人交談,竟還向她取水喝 (約4:7) 。婦人知道祂是猶太人,對他這行動大惑不解;及至那人承諾給她活水,她內心一定更疑惑:你有水的話,又何須向我取水?

耶穌看著這婦人枯乾的心靈,盡是憐憫,祂「必須」到那地,因祂看見人心靈的困局和需要;而祂所賜的活水,不僅能滿足婦人枯乾的心靈,更能洗滌她生命中的罪疚和羞恥,讓她明白站在她面前的就是「先知」(約4:19) ,能將天上的事顯明在地上。還有,她不經意地提出敬拜這課題,讓耶穌順理成章地指出「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3) 。如此重要的神學課題,竟來自耶穌與這被邊緣化的外邦婦人的對話而來。

事實上,耶穌並沒有在撒瑪利亞行了什麼神蹟奇事,有的只是耶穌的話,而這外邦婦人就憑耶穌的話信了祂,並且突破自己的囿限,丟下水罐子,走到城裡,對眾人說:「你們來看!」(約4:29) 。看什麼?看一個她從來都未遇見過的人,看一個將她素來所行的一切都說出來了的人,看一個從此扭轉她人生的人!

默想:我所看見的耶穌是怎樣的,我所聽到祂的話是怎樣的,我是如何經歷生命被扭轉的。

祈禱:主啊,感謝祢採取主動等我,赦免我的過犯,永遠給我機會。阿們。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