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月24日 我要能看見


「耶穌說:要我為你作甚麼?瞎子說:拉波尼(就是夫子),我要能看見。」(可10:51)

有一次,帶兒子去眼科醫生處,醫生要替他放大瞳孔檢查,給他滴了眼藥水後,告訴他有幾小時他的視力會變得模糊。回到家後,他想看電視,看不見;讀書,也看不清,很苦惱坐在那裡。我問他怎麼了,他拉長了臉,說:我要能看見!

你也有這經驗嗎?看不到,好苦喔!

今天我們讀到巴底買的故事,他也是看不到的,不過他不是幾小時看不見,而是從來沒有看見過。雖然如此,他的心眼卻是明亮的;他坐在路旁討飯,但這並不是他最大的關注,他坐在那裡是等候機會:眼晴復原的機會。

因此,他運用他機靈的耳朵,專注周遭所發生的事,一聽見人聲沸動,便立即追問所生何事;一知道是耶穌要經過,便立即喊叫:「大衛的子孫啊,可憐我吧!」

巴底買最清楚自己的需要,深知道自己需要別人的幫助。那我們呢,我們是否知道自己的需要?我們肯接受別人的幫助嗎?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問題是瞎眼的,甚或採取逃避的態度,反倒安慰自己那不是我的問題,而是別人的問題。

雙目失明的巴底買,原來比誰都看得清前面唯一的出路,那就是大衛的子孫耶穌。盡管旁人都制止他,他卻使勁地運用他健全的嘴巴,呼求耶穌,直至他的呼求得到回應,才肯罷休。他不惜任何代價,即使丟棄他的生財工具,也在所不辭。什麼人才會流露這種孤注一擲、破匠沉舟、義無反顧的逼切感?我們有試過這樣嗎?

然後,耶穌真的按巴底買所呼求的,治好他的眼睛,對他說:「你的信救了你了」, 耶穌強調是巴底買的信心救了他,事實上,我們都明白瞎子比平常人對別人需要更大的信心,不論是過馬路、乘公車、出入商場等,他們都要信得過那些幫助他的人,和接受這些陌生人的指示。而巴底買的信心,並不是放在人身上,他信心的對象是主耶穌,是那位他要跟隨讚美的人生主宰。

默想:繼續停留在這故事中,想像眾人都離去了,只剩下耶穌和你,祂看著你,問你說:你要我為你什麼?你會怎樣回應?你當下有什麼感受?

祈禱:主啊,我看得見自己的需要嗎?求祢幫助我承認自己的限制,接受祢的醫治。阿們。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