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9月14日 盼望與動力

馬可福音 4:31-32

我覺得福音書中的天國比喻真是充滿著盼望與動力!只要想到種子變成樹並且壯大起來,那種成長的動力是很有威力,可以說是顯而易見。耶穌面對的群眾是一群生活在壓迫和貧困下的百姓,他們的生命中自然會有很多失望和乏力。因此,他們聽到這比喻時應該是很詫異的。當然,有一些不願成長或盲點很多的信徒;他們所說的盼望是紙上談兵。

當我耹聽他們的「故事」時,我聽到的是自我中心而不是失望。有些人雖然表達得很有盼望及意義,他們並未必明白靈命塑造是以神為我們的盼望的真正意義。他們其實是在宣告自己的「成功」。這樣,我會提醒他們盼望的教義既是指向終末;在敬拜、默觀、相愛的行動中所帶著的期盼本身就這一種充滿動力的末世觀。正如莫特曼所言:「盼望是在此生死所經歷的能力,是由深度的沉鬱中再重尋和肯定生命。」

納綷集中營中死裡逃生的猶太作家伊拉維掃 (Elie Wiesel) 曾說:為悲劇尋求完美的答案是未諳生命之真相;所以盼望作為生命之錨並不保證「一帆風順的業績」;反而盼望在患難中有屬天的盼望與動力。而這種力量來自那位發言及賜應許的神。

我們看到聖經人物、初期教會的殉道者、歷代的宣教者及修道者的盼望,我們也見證在社會行動中如馬丁路德金等領袖的盼望。他們都帶著不知往那裡去的心情,在極度的困境中他們不單與群眾同行、亦願意甘心的放下及失去一切。唯有這種生命表達的人,他們能與受苦者同行、能鼓勵自己,亦成為他人的盼望。

操練:安靜禱告:主啊!我感謝祢,祢是盼望。持續的默想這話。

禱告:神啊!祢無處不在,但祢常同在、幫助我這樣信靠祢。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