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 盼望(一)
羅馬書15:13
保羅說: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自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無論是納綷集中營的滅族、南京大屠殺,或因政治或某種主義而導致人與人或種族之間的殘害都是非常真實的。另一方面,踏入二十一世紀,普世的自然災害、如中國汶川地震和前年日本的海嘯等,都使人喪膽灰心失望。放眼第三世界如非洲、戰爭與飢餓仍然是那樣頻盈,而在我們生活的社會,工作上的時運不濟、家庭破碎的桎梏,人際關係中的涼薄非常普遍。他們沒有空間去思想及感受這些問題;每當感懷身世、痛苦使他們抽離或放棄、自殘或構成對他人的傷害!人間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或無望的宣告。
人們唯有寄情聲免或自怨自憐。由此,我感受到縱情者與悲情者都缺乏真正的盼望的事實。 對無數的人來說,盼望仍然是遙遠的;難道盼望竟是抽像及形而上的思想,在患難中忍耐、在無可指望時因信仍有盼望 (Hope Against Hope) 是虛言?到底我們的信仰在說明一種什麼盼望呢?讓我們認定唯獨信心所帶來的盼望的重要性。讓我們再安靜的默觀基督的十架。
教會也被「燻陶」到追求果效、希望有好結果的群體。教會必需醒覺,我們仍然是活在一個未完全得贖的世界。世人需要盼望,但也需要基督的真理。過份的文化認同甚至妥協都值得我們反思。莫特曼 (Moltmann) 的看法是合乎聖經的;他說:教會必需明白及體驗:基督徒的盼望是被置放於記念基督從死裡復活與新世代的將臨之間。在這中間的情況下我們要有盼望就要繼續述說和相信由基督的復活所帶來的盼望。
操練:為自己沒有仰望基督、只求解脫或放任而認罪。主必垂憐。
禱告:主耶穌,祢面對宗教和政治領袖都堅定不移,因祢的盼望在父神。我也要這樣信任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