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月25日 外在的醜與心靈的美

路加福音 18 : 9-14,馬太福音 6 : 1-18

外表的醜與心靈的美令我想到聖經中的一個人物 — 路加福音中的稅史。在當代,稅史的醜惡路人皆知。但耶穌將他的禱告和法利賽人的禱告並列,好像是要作出一個對比,叫人明白個中的真理。和馬太福音第六章的對比一樣;法利賽人公開的禱告和行善已得到他們想要的;相反,對內室祈禱的人,耶穌三次提到,「你父在暗中察看,必定報答你。」

路加描寫法利賽人自言自語稱讚自己,對比於稅史的求神開恩可憐。前者是自我中心、自欺、自高,後者遠遠的站著 — 深感不配、不敢輕慢。後者的眼光 — 不知望向什麼地方,他捶胸 — 這表示為罪憂傷痛悔,因為胸或心房象徵人罪充滿於心,然而,這人被神看為義,為神接納和赦免,並且他與神和好了。這不是美事嗎?

由此,我們看到祈禱的態度必須謙卑,馬可福音九章提到一位父親,他為到患病的女兒祈禱。他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這經文最突出的地方是隱含著的張力:信與信不足所反映的張力也是可能或不可能的張力。父親意識到:「我信不足」,但他同時意識和感受到自己的痛苦。他的孩子患病,他的內心擔憂豈是一日之事。所以,他並沒有完全把握,他懷疑,但主耶穌看到他內心的迫切:「主啊!」於是就憐憫他。「自卑的必升為高」的意思就是人需要憐憫,依靠神的人必得見主和祂的作為。這段經文也教導我們信心是神給予的,是神的恩典。讓我們坦承自己的小信,求主除去我們的不信,幫助我們能信,或剛強我們的心,使我能信。

操練:在祈禱中,意識(Consciousness)自己的罪疚和深層次的動機,不要只求赦免,要渴望神的了解和憐憫。

禱告:明白我的主啊!求祢幫助我看見更深的內在,以至我能更深認識自己,也更完全的投靠祢。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