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豈是一般的禮儀

前幾天,和一位來自洛彬機的美籍意大利裔朋友共膳。像一般意大利人,是名饗者 (gourmet),對飲食非常講究,也嚐過不少世界各地的美食,如今和我一起,當然把他帶到中國餐館去。 點了菜、選了酒,當服務員把刀叉換過他的筷子時,他竟然擒住了筷子,把刀叉退到服務員那邊去。 「吃中國餐怎麼不用筷子啊!」然後拿起筷子,頗有點姿勢,滿足地笑了起來。 今天,在這個地球村,幾乎「凡物公用」,我們不是穿著意大利的時裝皮鞋、戴著日本的手錶、塗上韓國的化粧品、開著德國的名車等等嗎。當我們用著刀叉進食西餐時,外國的朋友們卻正在拿著筷子、享用著中國的烤鴨、日本的壽司、或韓國的石頭飯去。 好一個世界大同。 筷子,實在愈來愈受重視,而且愈見普及,我不是說在亞洲,目前,在北美不同的城市,筷子已經隨便可在超級市場買得到,而且並不特別昂貴呢。 其實,筷子並不是今天才登上世界的舞台,早於1986年,當英女皇伊利沙伯訪問中國時,已經大出風頭。當日,英女皇在國宴時,就是使用筷子的;英國的「每日電訊報」,更把英女皇手握筷子的風釆,刊登在頭版,並用〈女皇用筷子夾龍眼〉為題的文章,報道當日國宴的盛況。 可能就從那時開始,筷子忽地熱起來,一時成為時尚,怪不得歐美華埠的中國餐館,紛紛在筷子的紙套上印上簡單的插圖,教導外國人使用筷子。很多時候,如何使用筷子,往往成為飯桌上打破悶局的最佳「破冰」(ice-breaking) 的工具。試想,當東方遇上西方,中國人和西方人正躊躇如何展開話題時,教導筷子的使用方法不是最得體和政治正確的開場白嗎。 可是,當中國起飛,筷子在國際舞台上開始嶄露頭角時,我們咱家中國人卻不爭氣起來。 來往於香港和溫哥華兩地,在酒樓食肆,留意一下食客們的筷子「修養」,真正稱得上使用筷子正確的人,似乎愈來愈少。年青一輩,固然令人搖頭,可是,他們的父母,並不見得比他們優勝。 更令人難受的,是他們總是喜歡把不同的任務交給了筷子,有用筷子作為教兒工具、直「指」其非的;有把筷子當作樂器,敲碗擊桌的;也有把手擱在桌上,將筷子指向半空,舞之、蹈之的;還有,把食物從盤子裡夾起,直接送進嘴裡,然後又把筷子放放回盤子的;有些更將筷子鑽進食物裡去,遊戲一番,鎖定了目標,送入嘴中,不時還把筷子留在嘴裡,啜著不放……. 這是否單是中國以外的亞洲地方的情況,那麼中國境內應該好一點罷。 可是,前一些時候,國內媒體,編了一輯〈禮儀新三字經〉,其中便有關於使用筷子的部份: 「手中筷,別指人,勿敲桌,別擊碗。」 難道中國也逃不過這個筷子災劫?難道我們中國禮儀之邦,如今也要重新來個大革新? 對於禮儀,我有很多執著,這大概和我父母的教導有關。我從懂事開始,母親便堅持我們要正確地使用筷子;到高小時,父親便教授西餐禮儀,以及灌輸進食不可發出聲音的理論等等。還有,一些非常基本的禮儀,如不得當眾張大嘴巴打呵欠、挖鼻孔、塗唇膏補粧梳髮;飯後離開飯桌時要說「慢慢吃」、打完噴嗤要說「excuse me」、讓座給有需要的人等等,都是自少耳濡目染,根深蒂固地根植在心靈裡了! 因此,豈是禮儀,它們根本就是我們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罷。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