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記憶抱緊-六月的天安門
六月,又想起流淚的日子。 十七年前,六月四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天安門事件;有人死了、有人失蹤了、有家庭破碎了、有人民失望了。有人流淚十七年了,以為總會守得一個眼淚不再流的天空,以為生命的殞落最終換來真相的表白,沒想到,十七年所流的淚仍然未乾。 二十世紀初有一位名叫聞一多的年輕人,他是留美學生、唯美詩人、學者、也是民主鬥士,曾發出這樣的禱告: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 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 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 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嘩!」 ~ 〈祈禱〉(聞一多1899-1946) 聞一多畢生投身民主運動,直至倒在無槍聲的暗殺下,他所執著的只是一個非常單純的信念,便是他對中國的愛。他的愛國情懷不是浪漫的,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對某個政權或主義的忠誠,而是他對中國歷史文化、以及壯麗河山的熱愛。 究竟聞一多所「抱緊」的「記憶」是些甚麼?是堯、舜、荊軻、神農、黃帝等的餽禮;是戈壁、五嶽、長江、黃河的秀麗;還是他願意看見中國自強進步的期盼?不管如何,在他有生之年,他的祈禱仍未蒙應允。 就在聞一多告別舞台、這個世紀將要劃上句號的時刻,另一個愛國浪潮竟靜悄悄的翻動起來。一九八九年的北京天安門,見證了當日的大學生、學者、工人以及平民百性,把對民主的訴求,付諸於行動;他們結集、他們發言、他們吶喊、甚至付上生命,為要喚醒國家走向更璀燦的未來。 然而,結局只是一場鎮壓,無情的血腥。 那麼,誰是中國人呢?甚麼是民族的偉大呢?十七年前,天安門廣場上,坦克車輾向手無寸鐵的年輕生命、此起彼落的槍聲、混亂的追逐聲、以及無助的求救聲… 電視屏幕傳來一幕又一幕血染的鏡頭,難道這就是中國人注定所要抱緊的回憶嗎? 我想起了當日其中一名學生領袖王丹,他當時就讀於北大歷史系,八九年「六四」之後,他名列全國通輯學生領袖的第一名。八九年七月,王丹兩度被捕,判刑十一年,就在這十一年內,王丹告別了天安門前的慷慨激昂,脫下了政客所必備的狡黠與沉著,在獄中完成了五十多首詩,委婉地訴說著埋藏於心靈深處那份對祖國的情懷、以及對將來的憧憬。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我在寒冷中獨行 感到太陽 是沒有味道的冰 在冬日的目光裡融化 我在寒冷中獨行 踽踽的身影 掠過一叢叢 沉默無語的野花 我在寒冷中獨行 黃色的土地 在我腳下拼成 只有線條和冷笑的圖畫 我在寒冷中獨行 黑色的風 飄動著 樹林裡沒有的聲音」 ~ 〈我在寒冷中獨行〉 獨行者的孤單,在冰封的太陽、無語的野花和樹林、冷笑的土地、以及黑色的風簇擁底下,我彷彿看見年輕的王丹,在獄中瑟縮著、回憶著、等待著。從昔日風起雲湧的天安門廣場、到獄中的日子、及後被國家當局以「保外就醫」為名而流放美國,我相信王丹對國家的理想激情始終沒有鬆懈過。可是,昔日曾昂首站立於天安門的步履尚且未能堅定,今天飄遙在美國哈佛校園又可有甚麼作為?年過三十的他,下一步該在那裡立足,他的民主夢又會花落誰家,難道民主鬥士的步伐,總是踉蹌躓踣。 可以的話,請告訴我們,我們的記憶何時會更新;請啟示我們,我們可會有別的記憶可抱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