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迎沐春風吹,張擁天父懷

校園中行政樓旁有一棵十來呎高的柳樹,軟枝低垂,就如簾子在空中飛舞。隨著氣流擺動,彷如浪子張手,擁在天父懷中。很多經過的途人,都不繞道,反喜輕撥柳枝,穿插而過。我們叫它「迎風樹」—「迎沐春風吹,張擁天父懷」。它畫出了神人相遇動感的一面,在風中漫步,叫人更體會父神無處不在、流動不息的愛。 在東北角的地方植了三棵白蘭樹,純潔的白花不斷發放馨香的氣息。我們叫它「德蘭樹」—「她在印度的貧窮人中見証了基督的愛」(德蘭修女1910-1997)。就是這種甘於捨棄,甘於服侍的生命,流露出基督馨香的愛,默默地飄溢在苦困的人間。我們在它的蔭下站立,呼吸著它的氣息。

矗立在行政樓與教學樓之間,有四棵「鐵刀木」,名為「堅心樹」,取意鐵之堅。它提醒我們神呼召耶利米先知時的囑咐:「我要使你如堅城、鐵柱、銅牆」(耶一18)。只有這種堅定不屈的生命素質,才能在大時代中堅負使命,忠於所託。回想香港在前景不明朗的日子,不少教會和機構都臆想過政治轉變可能帶來的信仰壓逼,我們都些少體會到一點懼怕。有些對權勢採取了親和的態度,有些卻敬而遠之。但平靜過渡後,我們更求主恩典,叫事奉祂的兒女,更能經得起風浪,堅心倚靠,堅心事主。 隨著樹木的命名,庭園中的建築物也各得其名。前門名叫「禮遜門」—「他打開了現代中國宣教的大門,也為國人展開了漢語聖經」(馬禮遜1782-1834)。後門名叫「明道門」—「他在極大的逼迫中堅守了中國教會純淨的信仰」(王明道1900-1991)。校園中的宣教樓名為「德生樓」—「他若有一千條命,都會全數獻給中國」(戴得生1832-1905)。讓中宣師生一出一入,生活作息,都毋忘這些生命對中國教會的貢獻。 我們定意使校園瀰漫著中國宣教、靈修操練和歷史信仰的氣息,使當中一木一石,都潛移默化地塑造中宣群體的氣質。禮堂名為「爾文堂」—「他改革信仰,深究神學,一生以榮耀神為目的」(加爾文1509-1564)。目的並非是記念一位歷史人物,而是從他的信仰風範,以榮耀神作一生的目標,校正我們對生命、治學、敬拜的焦點。教學樓名為「安修樓」,不單是安靜潛修之地,也是學效教父安波羅修(339-397)的風範:「他駁斥異端,教化真理,培育了奧古斯丁」。行政樓名為「思定樓」—「他剖白心靈,主理教務,沈思《上帝之城》」(奧古斯丁354-430)。作為北非的主教,他耐心而有智慧地處理早期教會因逼迫而分裂的問題。但更為人欽佩的,是像他這樣的教會領袖,竟能自我披露心靈的掙扎於《懺悔錄》(397-401)中。圖書館名為「利根閣」—「他博覽群讀,是教父中學養的風範」(俄利根185-254)。信仰要純正,但學問要廣博,這是中宣神學的取向。飯堂名為「樂得堂」—「他在強權面前站穩立場,又樂在餐桌上談論神學」(馬丁路德1483-1546)。教會歷史中如雲彩的見証又何止這幾位的風範? 在禮堂上有一個搭了蔭頂的陽台,最適宜默想、禱告、名為「方濟台」—「他甘於捨棄,熱愛自然、深於禱告、廣於宣教」(聖方濟1182-1226)。在「思定樓」旁的「菩提樹」名為「本德樹」。從「本無」到「本德(得)」,以記念「他所教導的群體靜修生活的精神」(聖本德480-547)。「德生樓」前面植了兩棵槐樹,名為「父懷樹」,取 「槐、懷」同音,提以「父懷不朽愛,絕境喜逢生」。我們不單共鳴浪子絕處逢生的故事,更回想在過渡九七年間中宣經歷過的艱難,若不是不朽父愛,我們又怎絕處逢生,開展一番新氣象? 此外還有一些別緻的樹木,有待你在「中宣教會團契日」中去發現、欣賞。或許那些豎立的名牌,能幫助你投入中宣的歷史信仰,靈修傳統和中國宣教。團契日在十一月十四日下午二時三十分舉行,主題 「 『手共塑事主心』,並有華福總幹事麥希真牧師分享 『神僕人生命的素質』 」。歡迎光臨,共証神恩。 祝 「神人兩相悅,共融真理中」(中宣榕樹,名「融融樹」,取「榕、融」同音)。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