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默觀與梅頓(一)
一. 美叫人無可抗拒 真、善、美三者中,人對美的感覺無可抗拒。真、善之事或許不少人會迴避,甚至會捨真誠而求美,罔顧德善而取美。真和善可能會和我們的性情有相衝,但美是無須商榷的。美麗的謊話使人樂於接受而不加思索;美麗的邪惡易於擄掠,使人俯首稱臣。美對人有一種呼喚、誘惑力,就是那麼單刀直入,直接、有力,叫人趨之若鶩。 美是直感的,不需邏輯說服,不經判別思考;美不需要系統知識的學問。黃昏或日出的美,人人都會嚮往,且會引發起流連讚嘆的思緒。 因為美叫人無可抗拒,美學作為靈修或神學論證的起始點,有它一定的吸引力。 瑞士天主教神學家Hans Urs von Balthasar (1905-1988) ,他三冊的神學鉅著就以《神學美學》為神學建構的基礎(另兩冊是《神學戲劇》和《神學邏輯》)。他認為基督教第一樣要論證就是「神是美與尊榮」,然後才談基督徒的生活倫理,和探求世界及奧秘的事。 美是屬於心靈的。一般來說審美是從眼目的觀賞來談論,但聽覺和聲音的美,一樣能抽象和直覺地向心靈說話,因此失明人士雖眼不能見,仍可透過聲音和觸摸來體驗美。 凱倫海勒二歲發高燒就失明與失聰,卻透過文字來觸覺世界的美。證明美的體會是在官感以外,存於心靈之中。她說:「最美麗的事物都不是用眼睛來觀看或用手觸摸得到,那是要用心靈來感受才察覺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