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屬靈閱讀

我兒,還有一層,你當受勸戒: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12:12)

我在特羅亞留於加布的那件外衣,你來的時候可以帶來,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那些皮卷。(提後4:13)

求知是人的本能。我們不願被稱作無知,因為無知總使人聯想起愚昧、落後和土氣。求知欲驅策我們,儘管深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還是願意義無反顧地航向無止境的知識海洋。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林前8:1)

一般來說,我們常見求知的動機有兩種:好奇心和控制欲。好奇心驅使我們要去分析明瞭宇宙海洋人體的奧秘,或窺探追縱演藝明星的私生活,或走進百貨商場看看有那些最新的產品。這種為了滿足好奇心的知識,其本身便是求知的目的。然而源於控制欲的求知,是要把知識作為手段,用來支配自己、別人、環境,甚至神明,好達致不同(政治、醫療、經濟、宗教……)的目的。

若果好奇心和控制欲成為了我們求知的主要動機,則很可能導致求知者(the knower)和被知者(the known)的分割對立。我們亦不會,更不懂得怎樣帶著尊重和關懷的心去認識和參與被知者,因為我們所關心的只是怎樣去利用和操縱。這種心態也使我們無法建立互助互愛的群體,整個求知的歷程只是個人與個人彼此競爭、較量高低、適者生存的掙扎經驗。 好奇心和控制欲也會微妙地隱藏在我們熱心追求屬靈知識的動機裡。參加各種不同的講習班、閱讀眾多的屬靈書籍,本身可以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或「厭煩純正的道理」(提後4:3)而嚮往「新奇」的教導。探求屬靈知識可不自覺地為了要操縱屬靈生活,像我掌握了這「靈命七要」,便必然靈命增長;認識神是為了支配神,像我明白「蒙神祝福十二律」,祂肯定依照這十二律來祝福我的人生;或我們的教會若應用「教會增長七秘訣」,便必然成功。弟兄姊妹聚在一起,看誰比誰快讀了一本靈修經典、多聽了一堂神學講座、更有獨特深度的見解,這也大大破壞了團契的真義。 ……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8:1) 若求知的動機是愛心,則知識會帶來醫治與和諧。若「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和「愛人如己」(可12:30-31)是求知的動力,讀書便不但是理性的活動,也成為了敬虔的操練;研究是開創知識的挑戰,也是服事鄰舍的機會。身在象牙塔中,仍可聽見貧民窟的呻吟;安坐書房,並沒有忘記教會的需要。這種對求知的了解,接上了教會的靈修傳統,也幫助我們在此認識下,培養對屬靈閱讀的正確態度。 屬靈閱讀的背景 在教會歷史中,歷代聖徒均見證屬靈閱讀的必需。屬靈閱讀是促進靈命成長的方法之一。屬靈閱讀的歷史根源可追溯至修道傳統(monastic tradition)的禱讀操練(lectio divina)每天修士們都會花數小時的時間,以禱告的心來閱讀聖經或屬靈書籍。閱讀(lectio)的目的不是要掌握知識,而是領受神愛的啟示。因此儘管當時教育不普及,很多修士不懂閱讀,也還是能夠參與這操練,因為重點是操練在神的同在中安靜聆聽祂的啟示,然後進入默想(meditatio)神的話,繼而進入禱告(oratio)和靜觀(contemplatio)。這過程就像一頭牛在草場上吃草(閱讀),然後坐在樹下反芻(默想),直至體內造出奶液(禱告)和乳脂(靜觀)。閱讀與禱告自始即有著緊密的關係,屬靈閱讀有促進禱告的功用。大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1582)分享她的個人體驗:「這許多年日以來……我總不會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開始禱告。」 屬靈閱讀的內容 聖經是屬靈閱讀的基礎和核心。荒廢閱讀聖經,我們的天路歷程會愈走愈黑暗,且避免不了誤入歧途,因為「祢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119:105)。所有能餵養我們屬靈生命的讀物,也必然是建基在聖經的教訓上。除了聖經之外,屬靈閱讀的內容並沒有所有人均須跟從的「正典」,而可以因為各人靈程處不同的階段,生命有不同之需要和聖靈個別的引導而迴異,有經驗的屬靈導師會根據信徒之獨特景況而作閱讀指引。 在我們的天路歷程上,「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來12:1),由於他們立志「將萬事當作有損的……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3:8),付代價恆久地操練禱告、追求聖潔、合乎主用,因而對神有深刻的經歷,對屬靈生活有豐富的體會。他們被教會尊稱為聖徒或屬靈偉人,其屬靈洞見和經驗是教會寶貴的財產。他們的作品被稱作屬靈經典,是屬靈閱讀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屬靈閱讀的層次 屬靈閱讀包括了知識性(informative)和更新性(transformative)兩個層次,它們雖然各有不同的特點和目的,但卻是關係密切的。 知識性層次的閱讀是著重認識背景、掌握觀念。我們在整個過程中,會常常運用分析、比較和綜合的工夫,要起碼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 這部作品的時代背景與寫作環境是甚麼? 2. 它怎樣描述人心對神的渴慕? 3. 它怎樣描述人相交契合的本質、過程和影響? 4. 它怎樣描述屬靈生命的危機和考驗? 5. 它怎樣察辨屬靈經歷的真偽? 6. 它怎樣描述成熟靈命的特徵? 7. 它怎樣表達對耶穌基督的認識? 8. 它怎樣解釋運用聖經? 9. 它代表著哪一種屬靈傳統?它繼承了甚麼?又開創了甚麼? 10. 它怎樣描述禱告與生活(行動)的結合? 11. 它怎樣描述群體的角色? 12. 根據聖經的教訓,這部作品的內容有那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3. 這部作品有甚麼現代意義?

若果知識性閱讀的形象是「鋤挖」典籍,那麼更新性閱讀則可說是「安居」在典籍中。當我們操練更新性閱讀時,是要放下剖析批評的態度,以一顆謙卑期待的心,等候聖靈透過作品向我們的生命說話。速讀的方法在這過程中是完全派不上用場的,也不在乎我們一下子掌握很多的知識,我們閱讀的過程愈慢愈好,讓心靈「安居」在文字中,又讓文字「安居」在我們的心靈裡,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得著更新改變。 ※本文轉載自王志學:《經歷神—退修默想導引》(香港:基道書樓,1993)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