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成長路(4): 貴重的油—中宣群體靈命的建造
在詩篇一三三篇中,作者用了兩幅圖畫 — 亞倫的膏抹和黑門的甘露 — 來素描朝聖路上弟兄共處之美善。這是一首美妙而叫人詫異的詩篇,把登山朝聖的焦點從耶和華的聖山、聖城、聖殿、神的榮光,轉移至「看哪,弟兄和睦同居」!原來真實信仰的試金石,不是那不可言喻的神人契合,而是在朝聖路上的弟兄相處。 一. 具生命塑造力的神學生活 神學生活是朝聖旅途中很別的一段里程。在學院生活中,無論敬拜、學習、獨處、相交都環繞著神的話語。除了週末的事奉外,師生都是朝夕共處,緊密互相雕琢生命、心志、性格,以致彼此雕琢對於神(學)的認知、聖經的詮釋,天國的委身、人性的透視等。若詩篇一三三篇的圖畫可以較具體地體現的話,相信神學院的生活處境有她優厚的條件來實踐。這裡持續數年緊密相交的生活,可以決定性地塑造一位天路客,他如何更明晰地憧憬旅程的目標;如何理解他走過的路;他會如何繼續攀登;他會怎樣從自己的經歷來演繹詮釋途中的路標;他會如何拖帶指引他的後來者追隨基督。學院整體的靈命,對生命陶造的影響力,是不可忽略的。 二. 兩種不同的神學生活 可是,不是所有神學院都刻意建立有生命塑造力量的群體靈命(Community Spirituality)。中宣老師在交談間發覺到,我們以往在西方接受神學訓練,那些著名學院其實都不大注重靈命的塑造。師生的關係疏離,彼此被學術研究鞭策著來建立學院和個人的名望。在高度分工的制度下,學生所需的成長指引都由部門專責,而學科老師對學生的成長就不作任何承擔。他們都有提供一些靈命和禱告的科目,但只限於學術的探討,而缺乏個別經驗的輔導或定期性的退修。學院整體的生活就如大學生活一樣。學院身份的介定,就定位於它的學術成就和專業水平。早會嗎?老師、同學都是自由參加的,群體的意識就顯得非常薄弱。我們過來人都享受過這些自由的空間,至於個人靈命的進深,那就各自修行(或不修行)了。但我們也了解到,不去面對個人成長的缺陷,又加上缺乏靈命的自省,往後便成為傳道人在牧會中的致命傷,也成為教會中屬靈爭戰的破口。因此,靈命的操練,心靈的牧養,以致校園生活中潛移默化的群體靈命意識,都不能以學術取代的。 我們也當避免另外一種極端所帶來的偏差。這模式強調緊密師徒式的訓練。由學院生活的作息,以致於思想形態的內容,都受到限制和指定的安排。而所謂靈命操練,是近乎刻板式的讀經、禱告和樣板的鑄造,卻沒有個人成長的空間和個別的指引。操練的重心就是順服學院的編排,因而多會忽略學生個別的掙扎和感受。這訓練模式的優點在它的塑造性,但它容易造成對學生心靈的扭曲或壓抑,或缺少自我醒覺和自我判斷。學生附從了學院的要求,卻沒有按自己人性的真實面,觸摸在成長中所經歷的欠缺或偏差,以致明白到個人靈命成長所面對的障礙。學生不單沒有適切地被牧養,有些甚至與學院磨擦中,經歷了另一重的心靈創傷。 上面的兩個模式,無論是疏離的人際或是嚴密的管制,都缺乏一套靈命成長的哲學和對學生個別靈命的牧養輔導。靈命成長科目使學生認識靈命成長的動力和障礙,使學生掌握到觸摸生命實況的進路和認識神在生命內在的作為;靈命導引使學生有適切的指引和督導,並使他們在扭曲創傷的地方經歷神的愛和醫治。這些都是至為寶貴的經驗,使學生經歷生命的重整和醫治,貴重的油才可以從生命傷口的醫治溢流出來,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和肯定。相反的,學生心靈未被牧養過,他不但不曉得如何牧養別人的心靈,對人性的掙扎也缺乏敏銳和憐恤。有些傳道人在神學訓練期間沒正視過自己成長中經歷扭曲的地方,他在牧會中就時常不斷地顯示這些障礙,或是不願作更「埋身」的牧養關顧,或在與弟兄姊妹相交中不斷產生更多的磨擦和傷害。 三. 中宣所尋索建立的群體靈命 我們先談中宣群體的建立。群體的建立需要有她的凝聚點,並在發展過程中彼此逐漸認同的價值取向。中宣群體的凝聚點是她的三化異象(中華民族福音化、華人教會國度化、中國文化基督化)。但群體的建立,不能單靠異象的認同,還需要真實的人,在生命的掙扎中彼此謙卑靠近,在學院所面臨的困難中持守彼此的委身,在神學的差異中尋求彼此的共識。以往中宣走過的路是艱難的,在服侍中國教會的路上也面對不少困擾。但這一切風雨都在磨煉我們作同路人的心志,也在這過程中建立我們對神學、宣教、牧養和靈命等價值取向的共識。 至於靈命操練,中宣除了在課程和輔導層面提供靈命操練外,更發現到它與整個神學教育其他環節實在緊密相連。為了落實靈命操練,學院一定要在其他方面作出努力和調節。 (一) 在緊密的課程編排中,學院要提供足夠的心靈空間讓學生靜思,檢視自己的生命。這是第一年課程安排的關鍵。學術要求高的科目盡量放在二、三、四年級,而其他配合靈命成長的科目放在第一年,使初入學的同學有較多個人空間去西對生命的重塑。事實上很多獻身事主的弟兄姊妹,初踏進神學院是滿腔愛主的熱誠,但這些熱誠卻在一年的原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學習衝擊中冷淡下來,再加上疏離的學院人際關係和強烈的學術要求,愛主的心便會逐年淡薄。中宣自創校開始,便把道學碩士和神學學士課程定為四年的訓練,是基於對這種靈命操練價值的投資。 (二) 經過多年的體會,靈命操練已逐漸為中宣講師共同體認的價值。它不單是學生需要學習的,也是老師所需要的;不是專職的老師所獨有的,也是所有老師共有的。講師們在多次退修中都一起研習,討論他們對個人成長和學院整體發展的意識。這共同價值的建立,有助整個學院靈命傳統的確立和倡導。 (三) 為了確使學生在神學院造就的年間,能有足夠的空間靜思和反省生命,中宣這幾年都致力調整畢業學分的要求。學術是神學訓練的一個重點環節,卻不是唯一的環節,它需要適切的定位,也需要給予足夠的空間來消化整合。 (四) 中宣一年有兩次的靜修,是全體師生參加的。靜修是學院生活節拍中重要的一環,使我們在各樣張力中釋放出來,檢視生命,重拾盼望與信靠,活出真實的人,並在真實的人性中體會真實的神性臨在。師生每次在營終的分享會,交流心靈的經歷與恩典時,都會一起體會到神在這群體中的作為和引導的方向。 (五) 自從遷進馬灣以來,中宣每天有全院安靜的晨禱,透過徐徐的鐘聲喚醒心靈歸向神。在簡短的詩歌敬拜後,師生一同進入無聲的心靈敬拜。我們體會彼此的臨在,一起等候、省察,在心靈實況中等候神的恩典。心靈有所觸動的便自發以簡短禱告或讚美回應神。這種簡單而真誠的靈交,使整個學院生活從神專注開始。中宣群體靈命的意識,也就慢慢的孕育出來。 從簡短的中宣歷史看來,它的靈修傳統還是在初期的孕育階段,但它的方向是清晰的。靈命操練是中宣神學教育的重點,是講師們共同體認的,它也影響著我們的神學、釋經、牧養與宣教的環節。壓榨的橄欖還需要沉澱,這樣,渣滓和寶貴的油才能分別出來。經歷過心靈的重塑,我們才能以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看待弟兄,看神的旨意和作為。我們一班老師,在加入中宣以前,對靈命操練可謂所知無幾。感謝主,讓我們在這裡有體會,祂也在重塑我們的生命。透過彼此開放學習和相交,使我們枯乾的生命,有如得黑門甘露的滋潤。 若果你回應神的呼召,若果你考慮不單是訓練,而是有塑造性的神學生活,我們誠心歡迎你加入這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