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成長路(3): 祈禱是向神開放自己的心
禱告的起源
「因為你所賜給我的道,我己經賜給他們,他們也領受了,又確實知道,我是從你出來的,並且信你差了我來。」(約十七8)
從這節經文,我們知道主耶穌被差遺到世上,是天父無窮的我的表示,讓我們知道耶穌是從父那裡來。耶穌的奉差遺是從三一神的奧祕而來,祂是完全包涵在永恆的合一裡面。祂們之間是何等連貫、相愛和合一的,「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約十七21)惟有是從永恆的合一 ─ 三一神的奧祕所差來的,世人便會相信。也是因為父如此差子,子便差門徒 — 我們,即那跟隨主的人。這些人是帶著自己的傷痕出去的,因此,我們需要禱告,時常連於主基督耶穌。
禱告的定義 禱告就是個人與主的關係,正因為這樣,我不認為屬靈的操練是可以教授的。同樣,禱告也是不能教的。
祈禱就是簡單地開放自己的心給神。我們之所以覺得困難是我們已將心關閉了,我們便不會表達和認識自己深層的感受。從兒時起,我們已習慣不表現自己內心的世界;久而久之,我們已不能表達深入的感情。內心已寂靜了,像是心如止水。在這情況下,惟有神會激盪我們內心的深處,祂的感動會叫我們唱起新歌,這就是禱告的心了。
禱告的步驟 當你開始禱告,或在神面前安靜時,你是進入神的同在。在主面前安靜,然後定意地祈求:「主啊,我站在祢的門前,我想感受祢的同在。」就是用這樣的心讀經,將經文讀數遍,然後注視在某一節或一句上,用意不是要理解經文,而是要接納神的靈所教導你的,猶如將經文蘊藏在心,反覆思想,不是用腦筋去想。我們的理性不需太活躍,要用心去吸收,不要控制。祈禱就是將你的心歸降給神,只是享受他的同在;在結束祈禱前,用10至15分鐘寫下你的感受。
要知道所需的技巧有下面三樣,都是神會賦矛給你的:
在神面前揭露的能力(exposing skill)
在神臨格時,相交的能力(relational skill)
在記錄筆記時,表達上所需的反省能力(reflective skill)
禱告的困難 可是,各人的性格影響他的禱告生活。禱告帶來兩種感受:安慰感和孤寂、失望感。可能你只發現其中一種感受,但卻和你內裡的感受不一致,所以禱告的先決條件是真誠的態度。
孤寂、荒涼感表達了靈裡的枯乾,是由三種障礙造成的。
每個人的歷史是受傷的歷史,結果是被傷害或自我傷害。傷害造成三個層面的阻力:(一)童年或少年時所受的傷害;(二)一些捆綁會阻礙成長,或轄制自己,以致不能應付生活上的問題;(三)生命中某些地方不能突破。我們需要承認這些傷害,同時也要明白靈裡面的枯乾是祈禱生活的一個階段。
枯乾的象徵是自己不能從神那裡得著滿足,感覺很麻木、無趣味;很多人視為與神相距甚遠,但不覺得有罪或需要認罪,只是很枯乾會在兩種情況不發生:
在轉接期:需要矯正一些舊習或培養新的態度。
這時最重要的是肯放棄自己,放棄所擁有的,包括權柄和名份。雖然好像很困難,但當你完全放不自己,透過忍耐和溫柔,孤單也會奇妙地變成新的安慰。
在不同信仰階段中:
對初信主的基督徒而言,枯乾通常是因自己有罪,是罪帶來的懲罰。 這方面的處理辦法:認罪、謙卑,承認自己任意所行的。
淨化的過程:雖仍有屬靈的進步,卻要把自我放下,不要堅持感受上的滿足。 這方面的處理辦法:開放自己接受神的恩典,讓神給我們在孤單中仍感恩惠,只有祂能滿足我們。
反支配的過程:我們在一個自覺很高的境況下生活,以致因自覺性太強而忽略了潛意識的(subconscious)部分。故我們需要求神觸摸我們內心最深處(包括理解自己的夢),讓我們有新的生活方式,放棄支配自己的地方,願意放下自己的優點、恩賜,專注於自己的弱點,為自己的軟弱而慶祝。這樣神就能使用,因神的能力是在我們軟弱中彰顯。
在結語時,我鼓勵大家向神祈求有禱告伴侶,可以互相深入地用心去祈禱,彼此分享禱告生活,彼此看顧,委身地去做祈禱筆記;而領袖們最好能每月相聚一次,互相分享大家的祈禱生活。
(本文是侯士庭博士Dr. Houston 在1990年12月來港主領的教牧靜修營的講章,由馬其慧整理。) 《中宣通訊》,第十四期(1991年3-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