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程學問的第三度門 - 文化的門
如果基督的門是生命必經之門,心靈之門就是門的深度的話,文化的門就是門的闊度。進入文化的門就是進入人生的不同體驗中,去經歷人生的實相。 從神學的角度來看,文化的門就是對神學本色化(contexualization) 的了解。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是生長在香港或台灣或大陸甚至外地,都無可避免的被我們所處的家庭、環境、及社會所影響;而神學要對應的就是信仰如何能在本土和個人的生命中變得適切及有意義。 信仰固然有其個人的層面,我們和神的關係的真實也是無庸致疑的。就正如我們和父母、夫婦、兄弟姊妹同樣真實。但我們有否想過那些每天我們接觸到的陌生人其實和我們也是憂戚相關的。所以,信仰是實存的 (existential) 也有其互相關連或群體性的一面。無疑我們在享受與神的關係中進深及成長、但褔音所帶給我們的平安、喜樂與釋放並不純然是私人化的;因為信仰要求我們效法基督道成肉身的去到人群中,在不同的文化中具體落實信仰的真締。 記得在神學院進修時有一位曾任社會工作者的弟兄與我分享他的惱騷;他任社會工作者時因個案太多根本不能真正關心受輔導者而感到沮喪,但當他進入神學院後,他發覺神學院更像象牙塔,於是他更失望了。但有一天他忽然醒悟了的對我說:「原來福音不是我們所想像的褔氣;褔音其實應更正為禍音。因為我們要進入人間許多許多的禍,將褔音的真實活出來去解決人間的悲與苦」當然,他的說話是偏激了,但也指出了信仰的代價就是窮我們一生的精力去明白人生的真相,並努力的去改變爭苦者的命運。 另一方面;文化的門也是此時此地的關懷 (here and now engagement) 的象徵。神學家馬田﹒方頓 (Martin Thornton) 曾說:「在聖經中根本沒有私人敬虔這回事;個人的祈禱固然是需要的,但也沒有甚麼是單屬於人的。當我們的心思意念只集中單單去耕耘自己的生命,這種獨善其身的生活是非常不基督化的。」所以,個人的屬靈操練和群體的命運與遭遇是關連的。 相反,我們就會墮入法利賽人或不少宗教領袖的陷井。我們的信仰變得抽離、沒有血肉、缺乏真正去接觸這個世界的同時,也被信條教化得越來越沒有人情味了。 最後,我們當懷著信心,積極的進到人群當中。因為文化社會就算如何變壞,世人仍是神所愛的,而創造的神仍然是統管宇宙萬物的主。但停留在討論或學問的層面只會令我們更遠離人群;只有適切的、實際的伸出手去關懷才是真正的進入文化的門。你預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