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城市︰默觀素材
「主啊,賜我勇氣去搜尋眾生的面龐‥‥並助我以的眼光去觀看他們。」Michel Quoist 我愛觀看。看近處的、看遠處的、看外在的,看內在的、看一張臉、甚至一對眼睛,我會看得出這人的心情和他欲訴說的感受;看一個城市,我會看得出這個城市的悲歡離合和這城欲表達的生命。 我也知道,除非是細微投入的觀看。我是無法閱盡每張臉背後的懷想;除非是與這個城市緊緊相連,我無法清晰的看見命運背後的故事。 我更明白,若沒有從深處向神求告,我能看到的只是外在繁華;若缺乏慈憐的愛,我能洞察的只是過犯與虧欠,我不會看到每一張臉都是一個懇求,每個城市都在呼喊的景象。 生命、故事、景象,對一個默觀者(contemplative)來說,是多面、多元及有深度的。但和直覺觀察與分析觀察不同,默觀者是首先將其屬靈視覺對焦於神。他要先從默默的仰望中生出一份安靜,並體會到一份同在。所以,當他觀看萬事萬物時,他好比與神結伴同行的去觀想與對話。 當然,有些人會選擇單單仰望默觀神;他們刻意的放下外在的觀看,為的是要更深經歷與神的契合。對於這些人來說,神的形容及其在世的腳蹤,群眾和城市的面譜並非真實;而是他們更願經驗單與神同在及被神得着的恩賜。 我卻非常認同梅頓(Thomas Merton)的話︰「默觀者的生命優先就是人生。而人生就是開放、成長與發展。」要體會人生,我們就要學習默默的觀看神的創造及現實的世界,並且明白人生的美妙與淒涼。在此過程中,默觀者的心靈與思緒繫於神,但又與城市的脈搏緊緊相連。 默觀者遂看見因死亡而帶來的哀慟、因分離而帶來的撕裂、因權力而帶來的爭鬥、因壓制而帶來的捆鎖、因逼害而帶來的痛楚‥‥而對外在的五光十色視若無睹。然而,在美妙與淒涼的張力中,默觀者終將明白以其血肉之軀無法承受生命的各種荒謬及無意義。至此,他轉向去默想及效法基督了。 默觀基督,就是看到祂是人、祂在十架,也看到祂是神,祂已復活,祂就是生命。默觀者要如在目前的看見人子在世程中去憐愛、醫治、安慰及拯救,也要看見祂在十架淌血以承受羞辱罪擔;並看見祂榮耀的復活。 最後,我們還需問:這一切景象深情與我有甚麼關係?這與眾生又有甚麼關係?與這城的程途又可以怎樣相連起來?這樣,在情懷的默念中,我們或者可以更深明白人生,並了解到在祂光中必得見光的真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