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火
收到電郵,說李祿殷先生已安息主懷。
李先生為香港天道書樓前總幹事助理,主理出版事工,多年來為文字工作克盡己職,引入不少優秀的中外屬靈書籍,並熱心扶掖後輩,深受愛戴。
我與祿殷弟兄不算得諳熟。2003年第一次認識弟兄,看見他樸實熱誠的樣子,說話不多,但笑容真摯;談到公事,爽快清晰,叫人感到非常舒服。
祿殷弟兄於去年年底發病,患病期間,寫成七篇病中手記,記錄了與妻子鶼鰈之愛、靈友之情、以及上帝的恩情,平常隱藏在他心底的激情,躍然紙上。
去年,海天書樓的余也魯教授、與基道書樓的蔡桂球社長先後離世,如今天道書樓的祿殷弟兄也返回天家,一下間,基督教出版界一向難求的人才,更形匱乏,內心感到好難過。
是的,我好難過,能夠堅持投身於在這片「荒蕪」的基督教出版土壤的前輩,相繼離開。是他們太累了吧。
事實上,他們的離去,在香港的教會裡,會引起怎樣的關注?試問教會裡有多少人,聽過他們的名字、或關心過他們為本地信徒所付出過的勞苦?
說真的,本地教會一直以來欠缺華人的基督教出版文化,我們的會眾目前仍以閱讀西方暢銷、或「明星」作家的作品為滿足;而教會對於推動信徒關心本土創作、或培育本土寫作人才等方面,並不見得積極。
我們需要的,是華人基督徒作者寫給華人閱讀的作品;在香港而言,我們需要香港基督徒寫給香港信徒的閱讀作品。這是條艱辛的路,余也魯教授、蔡桂球社長和李祿殷先生分別在這路上奮鬥多年,物色了各方的編輯及設計專才,可是專業作者仍是凰毛麟角。
這或者是基督教出版團體的使命,但更基本的,是本地教會如何與基督教出版界攜手,共同培育寫作的人才,讓信徒的文字事奉異象有所啟發,在這片有限的土地寫出一片天來。
Charles Handy 曾這樣說:
「改變來自小小的開始……我們不能等候偉大的人提供偉大的異象,因為在歷史長河中
總是供應匱乏的。而是要靠我們燃點小小的火,在黑暗中來照亮。」*
三位前輩,都先後以自己的生命燃點文字的夢,照亮過不少的生命、摩挲過不少的筆竿。但願我們在懷念他們的同時,也燃點我們心中那小小的文字異象之火,照亮香港基督教出版的仄徑。
*Charles Handy (查爾斯 ·漢迪,1932 - ),當代英国最負盛名的管理大師,以“四種管理文化”、“组織人的關係”及“未來工作形態”的新觀念而聞名於世。1967年創辦了英國首家管理研究生院——倫敦商學院,為繼 Peter Drucker (彼得 · 德鲁克) 後世擁有讀者最多的管理學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