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枷」是香港 (2)
枷鎖(二) :住和行
這十多年來,香港房屋的價格,已經不再是本港居民可以高攀得來的了。動輒過萬元一平方尺的公寓,根本脫離了普遍市民的負擔和購買能力。可是新樓盤不斷推出市場,其中竟以豪宅居多,銷售情況又理想,既然香港人買不起,那麼究竟業主群是誰?
大家都心知肚明了,當然又是財力雄厚的內地同胞了。原來他們不是買一個單位那樣「寒酸」的,而是一層五、六個單位這樣入貸。
記得有次在一個頗為高檔次的商店逛逛,售貨員笑著對我們說:「大陸人買這些鞋,是買下所有顏色,每種顏色一對的!」 看看架上,至少有十種顏色,那即是至少買十對鞋,怪不得他們總是拉著行李箱來來往往。買鞋買衣服是這樣,買樓也不是一樣嗎?
結果就是本地人要租公寓,環境差一點的便唯有租住那些「劏房」*,無了期忍受極其惡劣和危險的居住環境。
至於行方面,不用詳細解說吧。只見公共運輸網絡、如鐵路、地下鐵等,無時無刻都是「客滿」。往時香港有所謂繁忙時間,市民大可以避開這個時段,讓集體運輸系統不致過份負荷。不過,今時今日,繁忙時段已成絕響了。
首先是排隊問題,原來大陸同胞也有排隊的,只不過形式完全不同,他們不是排在你後邊,而是站在你身邊,另開一條隊,與你平排。 又或者站在你後邊,不過用身體或手袋貼著你的背、而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到車廂的門打開了,當然爭相湧進去,不惜把你推開,又或者用行李箱輾在你腳上,叫你不得不「讓步」。一次,看見一場奇景,兩名大陸男子漢衝入車廂,只得一個座位,一個約七、八歲的小孩正想坐下時,那兩名男子漢竟然齊心協力把小孩撞開,其中一人即佔了座位,登時換來其他乘客的討厭眼光,然而他們卻可以繼續談笑,若無其事。
不消說的當然還有在車廂高聲談話,甚至繞過坐在中間的你,或從車廂這邊跟車廂另一邊的朋友說話。近來更多花款,有飲食的、有為嬰孩換尿布的、有蹲在車廂的,層出不窮,教人目不暇給。
枷鎖(三) :社會氛圍
我在香港出生、成長和接受教育,目睹香港一直致力於推動廉潔、公平、開明、自律的社會制度;自幼耳濡目染的香港精神,就是勤奮和務實,不過,今天的香港精神,隨著無休止的自由行,不知不覺在變質,實在不是味兒。
首先是種近似「橫行霸道」的行為和生活態度,在空氣中瀰漫。自從2003年自由行實施以來,大陸同胞到香港變得愈來愈容易,大陸孕婦前來香港澳產子的個案也劇增。這些父母都不是香港居民,乘著來港旅行的方便、使用香港公立或私營的醫療服務誕下嬰兒的數目,至2011年已超過17萬,對香港的醫療、教育、社會福利、和公共資源等造成沉重的壓力。還有,父母非香港居民但在港出生而領取綜合援助的「港童」,亦與日俱增。
面對這個沉重的包袱,香港人內心的不滿和憤怒是可理解的。沒有在港盡過公民義務的同胞,竟然罔顧香港居民應得的利益、攬用香港的資源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與我們的香港精神大相逕庭;往日多勞多得、勤奮務實的社會氛圍,也慢慢變得功利和貪婪。
此外,也衍生了罪案的問題,不少自由行的遊客,實質上並非來港旅遊,而是借用遊旅之名、來港走私犯案、非法打工和居留,叫人對於那些每天在街上與你擦身而過的大陸旅客,不得不提高警覺;加上那些經常在超級市場和商場上演的瘋狂「掃貨」的場景,如非必要,還是避免到那些「高危」地方好了。
我無意標簽或排斥大陸同胞,也絕不是鼓吹「大香港主義」,但這種從北吹來的「霸」氣,儼如暴風前夕的黝黑,重重地壓在維多利亞港的上空;又或者像一把無形的的枷鎖,輥著土生土長的人的心靈,有點揮之不去的窒息和無奈吧。
* 「劏房」是把一間公寓非法分成五、六個套房,為違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