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枷」是香港(1)

最近,香港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提出一項名為「家是香港」的運動,其中包含幾百個活動和節目,目的是團結香港市民,愛港、挺港等。

只見林司長、連同其他局長和高級官員,走到香港各區,戴上黑色膠手套,手持地拖,堆砌著相當難看的笑容,對準記者的鏡頭,落力地擦擦拖拖。

那邊廂,別些官員向街坊講解清潔的重要,大派消毒用品,又是笑容可掬,看得我毛骨悚然,大倒胃口。

首先,我不理解「家是香港」這口號的文法和邏輯。

其次,我不明白「家是香港」靠清潔城市就行了嗎?如果是,要推行的運動不是多得很嗎:例如禮貌運動、公共衛生運動、排隊運動、不喧嘩運動……

不過,就算以上所有運動全部出攏,香港始終愈來愈不像我們的家,反而「枷」是香港才是真的。

枷,就是枷鎖的枷。今時今日的香港,已經枷鎖遍野,慘不忍睹。

枷鎖(一) 衣和食:

自從「自由行」* 推行以來,每天從中國大陸抵港的旅客,把原本已經地狹人多的香港,擠得更加水涉不通。這些遊客,除了到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山頂、大嶼山等名勝遊玩觀光外,大多飲食購物,於是中西食肆和購物中心,不論任何時候,總是人山人海。

在商言商,出手闊綽的內地同胞,當然比我們這些本地市民受歡迎,難怪服務員一聽見廣東話,便擺出副愛理不理的嘴臉;普通話嘛、兼拉著行李箱的,就大獻懇勤。

兩年前,內地遊客密集的廣東道,有間意大利高級服裝公司 D & G,只准內地遊客攝影,對本地人就下道「禁止拍攝」令,終於引起逾千群眾於該店門外集會抗議。這場拍照風波,看似小事,但內裡的深層次矛盾,隨著在其他生活各層面被「欺壓」的情緒,逐漸蘊釀起來。

最顯而易見的,便是「自由行」政策令香港百物騰貴,一方面是內地同胞消費力強;另方面商鋪業主眼見香港零售業一片好景,當然瘋狂加租,受害者當然是本地人。

珠寶手飾名表等奢侈品,加價可以與我們這小市民無關,但日常必用品、如嬰兒的奶粉、紙尿片、牙膏、洗頭水、餅干、酸奶等,他們也不放過,以致價格飈升。難怪香港人怨載道,怨氣日增。

在自己的地方購物消費,愈來愈不爽,這不是「枷」,又是什麼?

*「自由行」,即港澳個人遊,是准許中國大陸居民以個人旅遊的方式前往港澳旅遊。2003年第一期只批准廣東省四個指定城市的居民前往港澳,陸續擴展到華東、華北和東北等其他省份。2011年,到港的大陸遊客達2,810萬人。

Tags: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