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另類開課

接近開課,商場又推出了各種文儀用具、書包背囊、襪子鞋子等的展銷活動,看見父母親帶著子女,細心挑選物品,彷彿看見往日的我,為兒子添置什麼似的。

這簡簡單單的指定動作,原本在每個學年開始時、都是父母和子女熟習不過的事,今年卻有點特別,加了一項「節目」,叫平凡的開學活動,一下子變得不平凡起來。

事緣是政府要在小學展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內容和真實程度有欠中肯,叫人不免懷疑是項科目以教導小學生認識中國為名,卻進行愛國愛黨的教育、和培養小學生感激黨和國的情緒為實。

多得我們的中學生、教師和家長,觸角靈敏,利用暑假,搜集資料、組織各方力量,喚醒社會的關注,先後組織遊行、簽名運動和靜坐集會,向政府表達訴求。

從紀念六四、七一遊行、至「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所牽起的風波,在不同的層面,為香港市民帶來了不同的反思,在新學年還未開始已經上了寶貴的一課。

我成長於六、七十年代,小學有社會科,從小明白香港是英國殖民地,但殖民地的市民也有公民的責任和權利,也知道要努力讀書,服務社會;高小時課程包含香港的政制,行政局和立法局的組織也略知一二。

簡單的社會科,把我們培養成為自愛、愛人的好市民,我們樂意參與「清潔香港」、「捉葛帕」等運動。我們的公民意識雖然比日本遜色一點,但我們會自動自覺排隊、尊重他人、愛護公物,以香港為榮。這種公民質素,不是已經合格有餘了嗎?

到了中學,有中國歷史科,雖然缺少近代史,但對於中國,基本認識還是可以的。加上學校有基督教背景,對於愛人如己、捨身成仁的教導,更形具體。 我想說的,就是德育及國民教育,幾十年前已經存在。事實上,歷任香港政府的高官,不是都是接受社會科、或 Civic 科的教導而培養出這份服務社會的情操嗎?

或者你們不知道,現任政務司長比我遲一年在香港大學畢業,看見她今天如此落力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大惑不解。眾所周知,她那為港為民的偉大抱負,完全不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功勞,而是古老的社會科。既然社會科已成功把她栽培成為今天鞠躬盡粹的司長,她怎麼還要撇棄社會科而推動「德國科」?未免有點多此一舉、自相矛盾了吧。

我的兩個兒子,在香港出生、在加拿大成長。加拿大的小學和中學,不管是私立或公立學校,學校入口當眼位置一定豎有國旗。孩子自少學唱國歌,但卻從來沒有站在國旗面前唱,也從來未見過有學生邊唱國歌、激動至流淚。至於國民教育,是涵括在 Social Studies (社會科) 內,學生自幼認識到自己作為加國公民的義務與權利,話都未說得清楚,便動轍說:This is my right! Not fair!

不過,不知為何,兩個兒子好快便變得加拿大化起來,完全明白自己的身份,特別是看冰上曲棍球、籃球等比賽時,那種為自己國家吶喊助陣的投入,不知從何而來,是Social Studies 科的功勞、是老師盡責授課的成果、還是家長教導有方的關係?

不記得是什麼情況下,小兒子驕傲地對我們說:I am a Canadian!我們趕忙更正說:不,你是中國人!他看看我們,若無其事重複說:I am a Canadian!

今天,兩個兒子都成家立室了,事業不算得有成,但作為一個公民、作為一個人,他們也是合格有餘了。

說回香港,不知是什麼民意調查,說愈來愈多青年人不認同是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在中國地方出生、成長、受教育,卻拒絕認自己是中國人,看來不是什麼「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可以幫忙的。

這幾個月,香港人好忙,不是這個遊行,就是那個靜坐,我們也參與其中。每次活動後都與兩個兒子和媳婦分享一些看法和感受,也傳些照片給他們看看,增加現場感。一天,大兒子電郵我們,談及他們的近況,結束時說:Don’t protest too hard!

我們兩老相視而笑,心想:有些事不由你不拼命爭取的。兒子啊,有一天你總會明白過來。

Tags:

最新消息
書籍推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