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決定
中學時代,做過很多決定,相信你也一樣。
有關選科的,發生在中三那年。理科一定不會,但文科和社會科學,就難以取捨;任教的老師和科目,都是我喜歡的,最好可以兩者都要。
最後還是選了文科,由於醉心中國文學和英國文學 (至少以為自己是) ,中四開課時,選了十科,其實我們只可從中國文學和英國文學之間選修一科,我卻我行我素,修齊十科,會考時也考齊十科,可謂膽大包天。
也是中三那年,發現了自己有點高傲,只與那些優秀的同學做朋友,而這些優秀同學大多長得比較高,「盤踞」於最後兩排座位,所以我甚少在前排座位停留;前排同學也很清楚這道楚河漢界,如無必要,不會到後邊來。
但是我不想這樣,我要成長,要培養廣闊的胸襟,於是心中做了個決定,要打破高與矮之間的藩籬,主動和她們做朋友去。
就這樣,我頓時多了很多朋友;放學後,會一起步行回家,談天說地。
其中一位是溫文安靜的同學,典型的乖學生,會彈琴、唱歌,和我這類愛打球、好動的學生好不一樣。但是很奇怪的,我們很快便成為了好朋友。
中三下學期,預備放復活節假的時候,有天她不好意思走到我跟前,輕聲地問我:我們教會團契有復活節佈道會,你也來參加吧!
我在基督教學校就讀多年,一聽已知佈道會是什麼,直覺是不要去,好悶的,於是爽快地推掉。
誰知她鍥而不捨,問了又問,最好輪到我不好意思,問准了父母,便決定去了。
一個無意的決定,想也沒想過,竟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
就在那個復活節的下午,我做了一個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和生命的主。
一晃便是四十年。
四十年前的決定,我沒有一刻後悔過。
此後我便與這位同學參加了教會的團契,又結識了好多新朋友。其中有五、六個,特別投緣,一起在聖經的真理中成長。
這些團友,由中學生開始,一起面對會考;中六了,一起應付大學入學試,有進了大專院校的、有赴美升學的、有到了中文大學的,也有和我一起進入香港大學的。
青澀的人生階段,考試佔用了我們大部份的青春,那時覺得好苦。現在回望,才發現共同作戰、彼此砥礪,原來並不是自然而有的事。
「年青時我們學習;年長時我們明白。」一位奧地利的女作家這樣說*。
四十年,船行似風,我們踏上了屬於自己的旅程。現每次見面時,郤忘了說當下的種種,只曉得說「那些年」,看著「那些年」的發了黃的硬照,津津樂道。
儘管華髮皺紋,已留下了該有的痕跡,我們眼眸交投的剎那,卻散發著醇厚舊酒般的馥郁、閃爍著老友置腹的情誼,或者這就是年長時才會明白的真理吧。
人生的下半場,還有很多決定等著我們。或者,其中一個決定,就是以後、特別退休後,要與各方老友多見面,畢竟「那些年」是說不完的。
歲月不饒人,誰知我們還可見面多少次,是嗎?
*“In youth we learn; in age we understand.” 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 (1830-1916, Austrian writer)